一直以來,社會媒體都有密切關注社會嚴峻的就業問題,特別是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,報道得最多:"大學擴招--大學生激增--人才過剩--就業競爭大--待遇...",大學生整體的就業形勢是如此。詳細關于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報道卻很少,幾乎沒有。是社會都把這一類的人群給唯忘了嗎?是社會把他們拋棄了嗎?與“農”字有關的專業的學生是如何的無奈!現在的人都對”農“不感冒,為什么呢?是不是“農”字就是農民,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工作呢?那么事實上80后及如今的90初的人到農村去工作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華南農業大學因為帶個“農”字,招生人數在下跌,要改名?農業就業待遇是29個行業最差的?那么中國以后的農業專業誰來讀?農業工作誰來干?以后的農業發展又是如何?
關于農業與農業人口
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,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轉型。由分散經營到集約化,產業化;由人力操作到機械化,自動化。再到與信息科技,生物技術的結合,我國農業技術在不斷進步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:截至2006年,我國人口13億多,其中農村人口7.37億,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56。
無可否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,農業大國。農業是第一產業。改革開放以為,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,人民生活水平大改善,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。特別近年來,隨城市化進程,工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,大批農民洗腳上田,由農業工作轉工業或第三產業。而在邊遠的農村,人口由村莊往鄉鎮遷,鄉鎮往縣城遷,縣城往省城遷。農業人口在不段減少。
1農業招生難
據報道:近年來,華南農業大學農科類專業出現招生難問題,實際招生人數比計劃招生人數少幾成。農科類專業的冷清與其他熱門專業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,甚至出現有寧愿報考熱門熱死也不愿選擇冷門的心態。
為了摘除“農”字的帽子,提高高校的競爭力,華南農業大學也準備改名為“某某綜合大學”。
到底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社會現象呢?
筆者走訪了很多農村人和城市人,就農業就業的問題得出來的濃縮。
農村人:
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,農民有多苦城里人體會不到。
我們沒有什么文化,只能干地里活,面朝黃土背朝天,又苦又累,收入也不多,解決溫飽。
現在的年輕人都城里打工去了,打工比種地的收入好多了。
單是生活就沒有問題的,但如果供孩子上學就有點壓力。很多人嘔心瀝血,傾家蕩產供孩子讀完大學容易嗎?不求孩子怎樣回報了,只想孩子讀多點書,學點知識,畢業后在城里找份工作,過好一點的生活,不要再象我們這一代這樣沒有文化,干一輩子的地里活。
城市人:
現在的社會是經濟社會,要想以后生活好過一點,當然要從事經濟報酬相當的工作的。
社會在高速發展,工作也要與時俱進,要選擇一些新興行業,高新科技,信息,通信,金融等行業,就算不為自己,也要為社會的發展著想。
我們的祖輩都是農民,農民有多苦啊,現在好不容易洗腳上田了,就不要再從事農業的工作了。
到農村去旅游,體驗生活就要,去工作還是不必了。
這是真正的原因嗎?
農村人對城市的向往,想進城。城市人更多的追求經濟與生活水平,向往農村大自然的度假生活。誰都不愿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工作....
2農業就業難
根據一項教育數據顯示:80年代初,中國高等學校入學率不足百分之2,97年到百分之9.7,98年開始擴招政策,07年入學率突破百分之20。近十年增長率超10個百分點。
社會的發展要靠人才,隨著社會的發展,對人才的需求量程增長趁勢;大學自從擴招以后,每年都為社會培養出幾十萬的高校畢業生。高校畢業生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增長速度,導致大學生在社會崗位中處于超飽和狀態,一個工作崗位10個人甚至更多競爭上崗。市場人才資源過剩,供過于求,又導致市場人才價格的貶值。
對于企業,聘請剛畢業的大學生,就象在生產原材料采購中買到了性價比最高的資源一樣:
1 價格實惠。
聘請剛畢業的大學生的費用與學生在大學接受培養的費用不成比例。投資在教育的經濟在一開始往往看不到經濟價值的回報。打個比方,一個大專生每年的學費為7000元,3年就是21000,在廣州每月的生活費500元,3年下來就是18000,其他的費用暫不統計,3年的開支就要3.9萬元。這3.9萬是父母投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,再攤分下來,每個月教育投資在1000元以上~~~~~參考企業聘請剛畢業的大學生給出待遇,企業無疑是實惠的。如果放下待遇看工作前景,就更不用說了....
2 招聘容易。
招聘一個職位,可能有幾十大學生去搶。有時候企業在篩選人才時都麻木了,一大堆應聘簡歷其實就是篩選一,兩個人。現在畢業生的形勢是,找份工作以后再談待遇,能找到工作比待遇更重要。畢竟,就是這樣的待遇,你不干,大把人搶著干。
社會整體的就業形勢都是如此,何況農業呢?!
根據一些農業院校公布的就業率報表顯示,農業專業的就業率都在百分之85以上,從表面的數據看來,這個行業的就業不存在問題。
農業高校往往又是屏蔽這個社會問題的間接殺手,高校為了提高本身的競爭力,在對外公布的的畢業生就業率數據中,更多注重的是就業率的高度而不是就業的質量。比如一個專業的就業率是百分之90,但真正從事與專業對口或者有關聯的可能還不到百分之10。百分之90的就業率足以屏蔽了這個專業就業的實質問題!
農業就業渠道窄。除了農業事業單位,個別農業企業容納很少很少部分農科類畢業生外,城市里再也沒有容納他們的地方了。在《廣州日報》的求職指南一欄幾乎沒有合適這類專業的招聘信息;如果是因為不夠專業的話,買份《前程招聘》,上面也不會有這類信息。上去一些地方代表性的人才信息平臺(智聯招聘,中華英才網等),有的甚至連農科這個類型的信息都沒有,就算有的也只是三,兩條信息;再就去一些全國性,專業性的農業人才信息平臺(中國農業人才網,農博網),但實際上此類平臺信息量也很少,地域也不好確定,而且基本是都是需要多少年工作經驗的,真正適合農科畢業生的少之又少。依據農業特點,缺少區域性的農業人才網。目前只看到西南地區的西南農業人才網(www.www.lahummer.com.cn)還可以提供許多有用信息。
既然城市不需要他們了,就到農村去,農村的前景就很好嗎?
現在國家都很重視農村工作,打著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”旗幟,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去工作。農村很苦:交通落后,信息不發達,生活單調,工作環境,工作待遇,工作前景都比上城市,這個很多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對農村第一印象。很多人都不愿意到農村工作,第一是條件差,第二就是很多人都是農民家庭出身,農民家庭容易嗎?一泡屎一泡尿把孩子養大,供孩子讀書,好不容易畢業,以為苦日子到頭拉,希望孩子在城里找份工作,好好發展,就別再回農村。這是爹娘對孩子期望,很簡單的期望,嘔心瀝血供孩子讀完大學,孩子如果還有點良心的話,會傷他們脆弱的心嗎?有勇氣跟爹娘說:“爸,媽,我要回農村工作!被蛘吆芏喔改付疾豢月,但誰又知道他們的心在流血?
城市不能容納他們,農村又不去,他們將何去何從?
3農業就業待遇最差
據國家統計局信息顯示: 2006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(不包括市轄縣)第一、二、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4580億元、67088億元和60601億元,分別比2002年增長46.5%、1.1倍和1.1倍。2006年第1.4個百分點,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了1.1個百分點,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.3個百分點。
據《2007年度廣東省薪酬福利調查報告》顯示,通訊/電信、醫藥/醫療設備行業、金融三大行業的薪酬水平穩居29大行業前三位,農林牧漁排在29個行業的最后一位。
《報告》采取了行業薪酬指數的概念,即以IT行業平均薪酬為100,其他行業平均薪酬與其對比得出各行業的指數。其中,通訊/電信行業薪酬指數為125.91據首位,而榜尾農林牧漁行業薪酬指數大約80....
農業行業整體的效益低不是爭的事實,如果企業收入不高,又怎么能會給員工高待遇呢?農業工作者的待遇差,決定因素并不在企業,而在于行業。
國家在發展農業方面也有政策,對農業企業采用扶強不扶弱。對社會效益大的龍頭企業除了政策上優惠,還有經費的支持。有些企業生產成本與生產收入相比幾乎是相等的,但其還是能生存下去,靠的就是政府經費的支持。這樣的企業能給員工高待遇嗎?
4農業工作誰來干?農業人才架構會如何?農業發展會如何?
農科畢業生的一個縮影
出于解決生活問題,沒有辦法了,農科類畢業生唯有轉行。
畢業后,生活不能再靠父母要靠自己了。但工作又一直都沒有找到,口袋里錢也不多了,又不敢跟父母說。出于基本的吃飯問題要解決,無奈之下都要找份工作糊口。拿著農科的畢業證,去應聘有半點要求的職位基本上是碰壁的;無奈之下找到了門檻低的營銷工作做起........從此又少了一個具有豐富農業知識的農業工作者。大學三年學到的,現在都沒有用上,早知道如此就不要讀了。
連農科專業的畢業生都沒有從事農業工作了,那么農業工作誰來干?教育部開設的農業類專業,但畢業生無奈紛紛都轉行了。早知道如此就不要開設這個專業了--浪費教育資源!
網絡上80年代后的人流行這樣的話“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上大學的免費的,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上小學是免費的;我們沒有能力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,我們有能力工作的時候撞到頭破血流才找到工作;我們沒工作的時候房子是分配,我們工作的時候才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......”記得以前還小的時候,大人都說:“80后這一代人跟以前年代的人不一樣了,80后的很幸福,在溫室中長大的,不用吃什么苦。”現在長大了,才發現其實并不是象以前大人說的那樣美好,80后這一代人跟以前年代的人真的不一樣了。
現在的社會是經濟社會,什么事情都不能少了錢。更多的80后都在工業和第三產業開展事業,到底還有多少人奮斗在農業戰線?
現在很多的農業事業單位,農業企業單位的骨干都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,他們關系著單位或企業的存亡,是企業的靈魂。而在后備人才的培養方面差強人意,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,很少再見到有80后的小字輩了,F在的年輕人都不干這行了。如果這樣發展下去,70年代前的前輩退休時,誰來接過他們的槍?農業事業發展靠誰?
筆者曾與廣東省某農業龍頭企業的總經理交談。其公司是省內一大型農業生產企業,但談到人才方面他也很頭痛,據他反映:這么大的一家公司連個大學生都沒有,生產技術都是那些40歲的人掌控,他們都是農民出身,科學知識有限,靠的就是幾十年的經驗,F在的大學生都不愿做農業這個行業了,企業想培養這方面的人才都不容易啊。他們公司剛招來的大學生都走了,主要是因為這個行業的待遇相對較低;其次是受行業影響,發展前景朦朧。得到一句令人深省的話:“不是人才拋棄了這個行業,是這個行業拋棄人才”
后記
致:教育部,農業部,農業工作者,農科專業在校學生,教師,關心農業的人,關心社會的人,所有的讀者朋友
目的 希望更多人的關注農業的發展問題。只有農業發展了,讓更多人的洗腳上田,離開農田去發展其他行業,才有效地減少我國農業人口數量,真正提高農民的價值;加快國家的城市化進程。更長遠的就是國家繁榮富裕,人民生活安逸,社會穩定。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人才,農業人才正在嚴重萎縮,大量流失,到底社會還需要他們嗎?如果不需要國家為什么又還要培訓出他們這一類型知識的人呢?誰來拯救社會的棄兒?
From:畜牧人社區 By:ne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