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書記在黨的“十九大”報告中強調,“實踐沒有止境,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。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,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,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。”對于這個變化有人稱之為“中國農業千年之變局”。在新常態下中國生豬產業發生了巨變,就相關話題,本人淺談一下新常態下中國生豬產業發展趨勢。
1、新形勢下中國豬業的新變化
中國是生豬產業大國,其養豬業的存欄量、出欄量、豬肉產量在世界排名領先。近幾年養豬業的變化在業界有目共睹,特別是當前生產模式、政策的變化,這些變化促成了養豬產業的巨變。
1.1 豬肉產量震蕩調整,養殖結構發生變化
2014年對于中國生豬產業來說,是一個拐點。2014年之后,中國的豬肉產量開始下降。這兩年生豬價格之所以能保持比較高的價位運行,是因為我國生豬的存欄量、出欄量、豬肉產量發生了變化。從2015年開始,豬肉產量和豬肉消費量在肉類中的占比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。20世紀60年代,豬肉在肉類中的占比約為80%~90%。截止到2016年,豬肉在肉類中的占比約為62%。與此同時,禽肉和牛羊肉占比迅速提升,這種現狀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。這說明中國的畜牧業正朝著節水、節糧、節地的方向發展,這是畜牧業結構逐步優化的重要表現。
1.2 生豬養殖北移西進,區域布局發生變化
從2015年開始,農業部發布了南方水網地區結構調整的意見。在生豬產業規劃中,對生豬的布局也進行了調整,南方水網地區133個縣的養殖密度很高,土地承力比較低,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國做出了一些戰略調整。目前東北4省(東三省+內蒙古)的生產潛力和土地承載能力都比較大,沿海地區和南方水網地區約束發展區的大型養豬集團、飼料企業加快生產布局調整,紛紛到東北4省布局,北移西進趨勢明顯。傳統的優勢區域近幾年還是在鞏固發展,如河南、湖南、湖北等區域。發現有些大型養殖企業在西安布局生豬產業,一方面是為擴大自己的產能,另一方面是和當地蘋果帶的蘋果產業配套。當時,據當地的縣委書記介紹,由于發展蘋果產業,導致當地土壤的有機質下降,為此當地引進了大型生豬養殖企業,和蘋果產業做配套改善土壤,效果非常好,做到了農牧結合。
1.3 豬肉進口顯著增加,國際貿易發生新變化
近幾年,進口豬肉呈增長的趨勢,2015年中國豬肉進口量達70多萬t(不含豬副產品),2016年,豬肉進口量達到162萬t,2017年的進口量也不會少,1年的進口量約等于1個中等省份的生豬養殖量。美國、德國是我國豬肉進口的主要源頭國,約占我國豬肉進口量的75%。進口豬肉的增加對于出口國家來說,影響比較大。在德國,每頭豬盈利增加了15~17歐元,尤其是豬雜碎這些副產品,原本德國的價格是0.12~0.15歐元/kg,到中國之后價格翻了數倍。所以,我國的豬肉進口對德國的養豬業也做出了貢獻。
世界豬肉貿易總量約有700萬t,中國豬肉進口量增加,對其他國家都有影響。無限制地進口豬肉,因為總量只有700萬t,而日本、韓國等豬肉進口國的貿易量比較恒定,中國豬肉進口量估計會穩定在200萬t左右。我國生豬產業體量本身很大,進口太多豬肉沒有必要;另外,進口太多豬肉也不可能。我國進口豬肉產品結構也發生了變化,尤其是前面提到過的,進口豬副產品近年來呈上漲趨勢。
1.4 規模化和專業化提升,“豬周期”發生變化
具體表現為一體化企業持續擴張、中等規模豬場穩定發展、中小散戶持續減少。
2016年,養豬盈利約為400元/頭。如果說,2016年是“金豬年”,2017年可以定義為“銀豬年”,養1頭100kg活重豬的收益約為150元。如果出欄的豬只較大,將它折算成大豬,2016年盈利應該超過500元/頭,2017年盈利應該超過200元/頭。這主要得益于規模化和專業化提升。大型養殖企業專業化水平提升非常快,對我國養豬業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,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近幾年,最明顯的變化是,中國豬周期拉長了,波動減緩了。我們從事畜牧業的工作者,以前一般只談4個環節——種、量、病、管,這是狹義的產業鏈。現在的產業鏈和以前不一樣,生產、服務、用工、基建、政策以及科技等方面,都是產業鏈的補充部分。
1.5 互聯網經濟興起,生豬交易有新變化
國家生豬市場在重慶試點了幾年,效果非常好。2016年底,重慶市的生豬市場網絡交易平臺交易量已經達到1700萬頭以上,年交易額為3億元左右,成為我國最大的生豬交易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