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
(一)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,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,確保糧食穩產豐產。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,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,推進水肥一體化,促進大面積增產。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。多措并舉鞏固大豆擴種成果,挖掘油菜、花生擴種潛力,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。推動棉花、糖料、天然橡膠等穩產提質。
(二)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。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,促進平穩發展。推進肉牛、奶牛產業紓困,穩定基礎產能。落實滅菌乳國家標準,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。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,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。提升飼草生產能力,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。
(三)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。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“以補定占”,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,確保省域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。完善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。持續整治“大棚房”、侵占耕地“挖湖造景”、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,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。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,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。分類有序做好耕地“非糧化”整改,結合產業發展實際、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過渡期。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優化建設內容,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制,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。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,加強東北黑土區侵蝕溝、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。分類推進撂荒地復墾利用。在確保省域內耕地保護任務不降低前提下,穩妥有序退出河道內影響行洪安全等的不穩定耕地。加強傳統梯田保護。
(四)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。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,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。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,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,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。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,發揮“南繁硅谷”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,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。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。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,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,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。支持發展智慧農業,拓展人工智能、數據、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。
(五)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。強化氣象為農服務,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,用好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等力量,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。建設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,全面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,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,推進蓄滯洪區關鍵設施建設和管理機制改革。加強平原澇區治理,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,加快修復災毀農田及灌排設施。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。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。提升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。
(六)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。落實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,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、稻谷補貼政策,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。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,推動擴大稻谷、小麥、玉米、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。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。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,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。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,做好資金籌集和分配。逐步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。
(七)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。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,穩定市場供需,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,維護好農民利益。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等違法行為。加強口岸生物安全體系建設。健全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系。有序做好糧食收購,強化儲備糧監管。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和預期引導。
(八)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。踐行大農業觀、大食物觀,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。加強蔬菜應急保供基地建設,實施大中城市周邊現代設施農業更新工程。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,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,建設海上牧場。發展森林食品,豐富“森林糧庫”。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,促進藻類食物開發。培育發展生物農業,開拓新型食品資源。加快建立糧食和大食物統計監測體系。強化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深化農產品藥物殘留治理,推進獸用抗菌藥減量使用。
(九)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。扎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,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。大力提倡健康飲食,加強公共食堂、餐飲機構等用油指導,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谷物等膳食。推動糧食機收減損、適度加工和科學儲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