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就業環境的困惑,使得不少學生選擇以升學的方式換取更好的就業機會!吨袊r業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》中,碩士生就業比例高達82.36%,遠遠超過當年9.61%的升學比例。
孫偉,2011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,畢業后他選擇繼續讀研,參加了學校的2+2項目(即讀研2年,校內做輔導員2年)。直至2015年碩士畢業,他正式留校做了一名輔導員。在孫偉近年來的學生工作中,他同樣感覺到升學是畢業生們的主要選擇之一!耙环矫嫖艺J為是由于國家擴招,這幾年研究生招生人數不斷加大。其次,目前很多用人單位正在逐漸提高門檻,很多以前本科畢業能做的工作,現在的門檻已經升為研究生了。這也是一種導向!
而除了就業與升學,公務員在記者的調查中也是畢業生們所選擇的高頻行業。除此之外,教育、金融、制造業等各行各業也都有農大畢業生的身影。
到農村去是“向上走”還是“向下走”?
劉楠,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,探村博士聯盟發起人,長期關注鄉村問題。在他看來,畢業生們最終沒有選擇農業工作,是個人觀念與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!昂芏嗳诉懷有偏見,認為農村就意味著凋敝落后,農民教育文化水平低,做農業工作枯燥,從事農業難獲得社會認同!蓖瑫r,劉楠表示,大城市涉農的企業機構少,工資待遇偏低;而返鄉創業則需要資金和能力的雙重配合,很多畢業生無法承受相應壓力;很多地方農技人員老年化很嚴重,現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空間較小。
基于年輕人追求新鮮感和自我實現的現狀,劉楠建議當代農業工作模式應有所創新,現有農業發展模式、農產品的售賣等或可和新媒體結合,拓展生存空間!霸趪亦l村振興戰略的風向標下,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大有可為。但是很多問題要思考,例如,在新形勢下,如何優化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,如何把學校目標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,如何開拓有趣有料有營養的農業類職業渠道,都需要動員各方行動者,獻計獻策!
這一看法,也與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不謀而合。蘇海南表示,社會環境過去無意中對于農業相關工作的矮化,是導致很多畢業生不愿從農的一大因素,“在輿論看來,農業相關工作的社會地位與收入都比高新技術、公務員或者二產三產等行業要差一些,這就無形中使得學農學生與學生家庭對這個行業望而卻步。此外,農口工作與當代年輕人向往大城市、追求‘高大上’的希望背道而馳,在傳統觀念里仍屬‘向下走’”。另一方面,蘇海南提出農業專業設置、教學管理與現代農業需要的脫離,也是畢業生“從農率”降低的重要原因!霸谛K鶎W農業相關知識,后來發現不利于不便于就業。”蘇海南認為,在傳統農業轉型現代農業的路上,大學課程調整、教學方法的升級也應該盡快適配。
對于農大較高的升學率,蘇海南認為“升學如今是普遍現象,不止農業領域,各個行業都是如此,在就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大家都在爭取更好的就業機會。”同時,對大學生從事一線農業工作,蘇海南表現出高度認可與支持。“這是一件好事。建立于愛好興趣之上的就業選擇是非常值得鼓勵的,也是大學教學的正道。學生們的知識儲備會轉化為實踐技術,現在還只是他們積累量的階段,總有質變的那天!
“師哥”陳躍文說不贊成大學生從事一線種植,劉香萍對此持保留意見,她也同意傳統農民在種植上更為專業的說法,但未來卻不見得如此,尤其是在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下,“大學生現在是種不過農民,但大學生如果可以像真正的農民那樣腳踏實地去摸索去奮斗,再加上我們已有的知識和眼界,前景只會更好!
新京報記者曹雁南 編輯 張牽 校對盧茜